前国脚徐亮说再降薪就没人踢球了,惨遭球迷怒怼:没人种粮更可怕_球员_足球圈_收入
最近,中国足球圈又掀起了一场关于薪资的热议。事情源于前国脚徐亮在一次访谈中表达了对中超可能再次降薪的忧虑。他直言,如果继续下调球员收入,恐怕会影响年轻人才投身足球的意愿。这番话迅速在球迷中炸开了锅,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交织,让“足球该不该降薪”这个话题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
徐亮在镜头前显得忧心忡忡。他说,球员从小投入训练,付出的是整个青春,每天面对的是高强度训练和伤病风险,和家人也聚少离多。如果收入再降,这条路对很多人来说会失去吸引力。
![]()
他提到,目前中超本土球员的顶薪是税前500万人民币,这个数字和日本J联赛、韩国K联赛相比,差距不小。虽然一些主力球员年薪仍能过百万,但和过去“金元足球”时期相比,已经大幅缩水。年轻球员如果选择留洋,收入可能骤降八成,这也让不少人宁愿留在国内。
![]()
不过,徐亮的观点并没有得到球迷的普遍认同。很多人反驳说,国足这些年的成绩实在难以服众——世界排名长期在80多位徘徊,和日韩的差距越拉越大。球迷觉得,球员的收入应该和成绩挂钩,既然表现不尽如人意,降薪也合情合理。
![]()
有网友直言:“没人踢球不可怕,没人种地才真要命。”这句话引起了很多共鸣。大家觉得,足球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粮食安全、基础行业的发展才是根本。农民辛苦种地,收入不高却关系国计民生,相比之下,足球运动员的高薪确实值得反思。
![]()
回顾过去十年,中超经历了从“烧钱时代”到理性回归的过程。曾经,本土球员年薪上千万不稀奇,外援更是天价加盟。如今,薪资帽逐步收紧,俱乐部负担减轻了,但球队成绩并没有明显提升。2023年,国足踢了15场比赛只赢了5场;到了2025年世预赛,出线形势依然不乐观。
![]()
球迷的失望不是一天形成的。他们一次次期待,又一次次失望。有人说,高薪并没有激发球员的斗志,反而让一些人安于现状。比如在一些关键比赛中,球员的失误频频,拼劲不足,让人难以接受。
![]()
也有人拿国外球星作对比。像梅西、C罗这样的球员,收入高,但他们在场上展现的实力和贡献也配得上这份薪水。而我们的球员,水平没上去,收入却一度虚高,这种落差让球迷感到不公平。
![]()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球员背后的付出。足球运动员的成长之路并不轻松。从小开始,他们每天要经历长时间、高强度的训练。清晨跑步,白天练技术,晚上研究战术,日复一日。比赛中受伤更是家常便饭,骨折、韧带撕裂……这些伤病可能影响整个职业生涯。
![]()
而且,球员的职业生涯很短,大多数人在30岁左右就要考虑转型。在这有限的十几年里,他们必须抓住机会打出成绩,为退役后的生活做准备。一旦状态下滑或受伤,收入就会大幅减少。
![]()
说到底,这场争论不只是关于钱,更反映了大家对中国足球未来的不同期待。球员担心降薪会影响行业吸引力,球迷则希望看到成绩提升。如何在这之间找到平衡,是中国足球必须面对的课题。
![]()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更广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社会资源如何分配才更合理?足球固然重要,但农业、教育、医疗等基础行业同样需要关注。只有在全面发展的大框架下,足球改革才能走得稳、走得远。